电子烟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子烟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券商不靠谱研报还要整多久

发布时间:2021-01-07 10:16:04 阅读: 来源:电子烟厂家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曾经成为一段经典。如今,如果把这句引到资本市场的机构研报领域,似乎也同样非常贴切,那就是:每一个业绩“变脸王”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坚定的机构“唱多者”。

截至4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毕,据同花顺(300033)统计的数据显示,一共有87家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由2009年的盈利转变为2010年的亏损。然而记者发现,这些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同时有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不过绝大多数研报并没能准确地预测到这些公司将会发生业绩大变脸。相反,几乎每家这样的公司都受到了不同机构的“推荐”。

略举一例似乎就不难看出其中冰山一角。华星化工(002018)由2009年盈利492万元变脸为2010年巨额亏损1.28亿元,折合基本每股亏损0.43元。然而,去年3月底,中投证券研报对华星化工给予了“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到6月时,中投证券的研报还坚持认为,华星化工2010年的基本每股盈利有望达到0.3元;而更激进的海通证券(600837)在5月时更是认为,华星化工2010年基本每股盈利有望达到0.71元。此外,8月时,国元证券(000728)对华星化工的投资评级为“中性”,但两个月后,该券商就将其投资评级调升为“推荐”。

再如在变脸王排行榜中排名第二的领先科技(000669),国金证券(600109)甚至连续发布“买入”评级的研究报告,并预测其2010年每股收益0.66元,而实际情况却是领先科技业绩大变脸后当年基本每股亏损0.4元;深国商也进入年报十大业绩变脸王之列,宏源证券(000562)去年9月的研报同样也对其发出了“买入”信号。

无论是华星化工、领先科技还是深国商,他们都仅仅只是这些业绩变脸王中的几个代表而已,每个“变脸王”在正式的年报出台之前,都或多或少曾有机构研报对其进行推荐甚至是强烈推荐,而鲜有机构对这些股票向市场及时发出必要的风险警示,而即便是谨慎一点的机构研报,也最多只是对这些股票给出了“中性”的投资评级。

实际上,机构发布不靠谱研报真正引起市场普遍关注的,无疑是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宝安(000009)石墨烯事件。今年1月,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和信达证券等多家券商几乎同时发布了关于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烯矿的相关研报。这些研报发出后,中国宝安股价一飞冲天,但随后中国宝安方面即明确对外否认拥有石墨烯矿。由此引发一波关于机构研报的信任危机。据悉,关于石墨烯事件引发的后果是:已经有投资者起诉相关券商在研报中涉嫌虚假陈述,并要求赔偿。

大牌机构离奇研报也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一些中小券商发布一些失判的研究报告,就连一些大牌券商甚至也常常会发出带有误导性的研究报告。这里面,甚至不乏像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这样“重量级”的券商机构。

申银万国2009年以出色研判能力闻名一时,一度被誉为“研报最准券商”,然而申银万国去年的一些研报却显然难以让人接受,甚至有误导投资者之嫌。以在业绩变脸王排行第三的漳泽电力(000767)为例,申银万国去年1月时发布研报预测,漳泽电力2010年和2011年的基本每股盈利有望分别达到0.18元和0.24元,在此基础上,申银万国对漳泽电力给予了“增持”的投资评级;广发证券(000776)同样于2009年9月中旬发布了一份针对漳泽电力的研报,该研报预测,漳泽电力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8亿元和5.95亿元,对应的每股盈利分别为0.21元和0.45元,基于此,广发证券也给予漳泽电力“持有”的投资评级。

然而,漳泽电力显然大失申银万国和广发证券两家大牌券商所望,2010年的漳泽电力不仅未能向股东贡献分文利润,反而巨额亏损。最终的实际情况是:漳泽电力去年全年巨额亏损7.5亿元。至于申银万国和广发证券对其2011年经营业绩的预测是否准确,目前虽然还不能下定论,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直至今年一季度,漳泽电力仍然亏损1.77亿元。

除了申银万国和广发证券之外,在投行界享有盛誉的中金公司同样也有类似经历。中金公司误判的最典型代表就是前不久因欺诈上市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绿大地。就在绿大地董事长被拘的前一个月,也就是2010年11月,中金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绿大地的研报,该研报对其给出了“推荐”的投资评级,并且中金公司的两位研究员还在研报中预测,绿大地2010年全年净利润为3300万元,基本每股收益有望达到0.22元。

尽管中金公司这份报告发布的时间离2010年会计年度的结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即便如此,中金公司还是在研报中出现较大的明显误判。实际上,绿大地最后的财务数据表明,公司去年盈利仅仅1448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9元。此外,中金公司还预计,绿大地2011年每股盈利有望达到1元,而今年一季报显示,绿大地基本每股亏损0.11元。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宝安石墨烯事件,另一家大牌券商国泰君安也身陷其中,成为投资者起诉赔偿的主角之一。而“惹事”的正是国泰君安一份名为《中国宝安:价值奠定底线,石墨烯打开巨大发展空间》的研究报告。这份研报不仅仅关于众所周知的石墨烯内容受到上市公司的明确否认,而且国泰君安给出的2010年中国宝安0.41元的每股收益,较最终实际值0.3元相比较,也明显被高估。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纸研报发布时间为今年1月21日,此时离2010年会计年度的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少投资者认为,即便抛开石墨烯的纠纷不说,作为一家大牌券商,在前有三季报垫底、后无经营状况变化之忧的“静态”环境下,国泰君安研报仍然对公司业绩出现如此大的误判,实在令人感到费解。

研报何以成为“公开的谎言”

机构的研报何以如此让人不放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机构研报的离奇失准?在业界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调研不足或研究员本身经验问题,他们对上市公司不够了解就出具调查报告;二是机构出于某种不敢示人的目的故意为之。

对上市公司调研的不足和研究员经验不足,被认为是机构研报频频出错的最主要原因。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一个研究员来讲,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的调研,是离奇研报频发的重要原因。他指出,“要想真正了解一家上市公司,不驻场待上几个月是不可能了解透彻的。而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个机构的研究员能够做到这样,甚至很多研究员根本都没去公司调研,仅凭公告或道听途说的消息就写出了研究报告,这种报告多半是不靠谱的”。

该私募人士进一步指出,尽管研究员有时确实去上市公司做调研了,但由于调研不充分,采集信息时不扎实,得出的研报同样也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有些研究员调研时不注意逻辑细节,甚至轻信上市公司董秘等人的胡吹瞎忽悠。”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预测不准的研报中,最让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是,一些研究员去企业调研的时间是在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前不久,此时尽管上一会计年度已经完全结束,而且还有三季报的财务数据做参考,但这些研报对上一年的公司财务指标测算时仍然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前面提到的国泰君安关于中国宝安的研报就是其中一例,在分析人士看来,这就属于典型的研究员对上市公司调研不充分所致,如果调研充分的话,是应该不会出现太大偏差的。

从下面一组数据不难看出机构研究员对上市公司调研的深度。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0年中,多数研究员一年出具的研报在30篇以上。数据显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600030)、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国信证券的研究团队均超过100人,其投研团队规模在业内排名前五。按2010年人均研报发布数量算,国泰君安每个研究员发布了26篇研报,人均年研报数量最低;而人均发布研报数量最高的则是中信证券,人均37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小券商甚至平均每个研究员一年要写超过110份研究报告。这也意味着这些研究员即便是一年之中没有任何假期的话,也需要三天出一份研报。在市场人士看来,如此密度,岂能保证研报的质量和调研的深度?更何况这些研报绝大部分还是在几乎没有任何实际调研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上述私募人士指出,研究员调研不扎实,实际上主要是受机构内部压力所致。每家机构都对自己的研究员下达诸多的任务指标,如机构会要求其研究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规定数量的研究报告,并且这些任务要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人为地给研究员制造压力。这也客观上造成了研究员为了完成任务,写研究报告时只注重数量无法保证质量。

除了调研不深和研究员经验不足之外,对于一些机构发布离奇研报原因的解释,似乎就只能用机构自身出于“见不得人的目的”这一原因来解释了。

“有的公司其实根本不用调研很细,粗略一看就知道是烂公司,如果说机构研究员看不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明明是烂公司,机构研报还拼命推荐呢?这里面的原因恐怕就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说清楚了。”显然,关于这一问题,或许是不愿意得罪同行等诸多原因,记者接触到的大部分业界人士都表示回避。

机构与主力变相操纵

不过,细心的投资者或许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般在定机构正式对外公开发布有重大影响力的研报之前,相关个股早就提前一两天放量大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很显然,在发布研报之前,一些机构或关联方早就已经提前完成了大举建仓工作,只待研报公开发布之后,由二级市场的其他投资者给股价抬轿,他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股价操纵,典型的机构和主力勾结,联手坐庄。”有分析人士如是说。他告诉记者,“中国宝安和宁波联合(600051)这两起事件都有这种特征”。

记者发现,1月21日,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同时发布中国宝安关于石墨烯矿的研报。而实际上,就在这些研报发布的前两个交易日,已经有大量资金提前潜入中国宝安,造成该股连续两日放量大涨。宁波联合的“锑”事件则是今年的又一起研报纠纷事件。3月27日,日信证券发布一则名为《业绩拐点“锑”升价值》的报告,此后该股一飞冲天。而实际上,跟中国宝安一样,宁波联合从3月24日起就突然放量启动上涨,成交量明显放大。

而值得一提的是,日信证券研报中所提及的“锑”正如国泰君安研报中所提到的“石墨烯”一样,研报发布后不久就遭到了上市公司方面的否认,该研报也由此闹出一出不小的风波。

著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更是在其最新的博客中透露:就利益关系而言,不论是券商还是券商旗下的分析师,都必须维护投资基金的利益,看基金经理的脸色行事。因为投资基金是券商最大的客户,每年都为券商贡献了巨额的佣金收入。而且就证券分析师来说,他们的排名都是由基金经理来打分的,而每年排名靠前的分析师,其在行业内的待遇都会有一个大幅的提升。因此,投资基金或基金经理就是券商与分析师们的上帝,券商发布的研究报告必须符合投资基金的利益。正是基于这种利益关系,就不难理解,机构研报何以成为“公开的谎言”了。

监管应发力填补执行空白

对于不少投资者而言,机构研报是指导他们投资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如今机构虚假研报漫天飞,给不少投资者造成了较大损失。无论是中国宝安还是宁波联合,在相关的研报发布后,他们的股价都迅速放量上涨,然而在这些公司高管否认研报的内容之后,两只股票的股价都一度承受了较大压力。

对于机构虚假研报致使投资者受损失,律师建议广大受害投资者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据悉,不久前“石墨烯事件”的受害者已经委托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远忠对制造该事件的机构及当事人进行核查。

著名资本市场维权律师郑名伟告诉记者,目前对于上述案例的索赔依据还只是根据《证券法》中关于虚假陈述的相关条文。他指出,机构带有误导性的研报之所以横行市场,监管层的不作为是重要原因。目前监管方面还没有出台关于对机构研报有具体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及责任认定办法,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任何机构因研报不实或带有误导性陈述而受处罚的先例,这助长了机构和研究员的不正之风。

“《证券法》关于虚假陈述追责范围,实际上涵盖了上市公司、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等市场相关各方面,但实际上,目前因此而受罚的只有上市公司一方,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等其他相关各方均未有因虚假陈述而被罚的先例。”郑名伟指出,这种监管状况与现实情况显然是不符的,因为目前关于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的虚假陈述案例也不少。要想真正有效地防止类似的机构不实研报继续祸害市场,一方面需要行业间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自律;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应该随着市场的最新变化,针对机构研究报告领域出台相关的更具体、更系统的监管规定。

在郑名伟看来,正如前面所讲的对于一些在业界人士看来,根本不用太过仔细去调研,粗略一看就知道是烂公司的上市公司,仍然有机构写研报大力推荐等行业乱象,这里面存在猫腻的可能性极大。但如何认定机构在研报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误导性陈述,难度很大。而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是今后监管办法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重点方向。同时,他指出,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大监管的执行力度,填补监管执行的空白,这样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上海妇科医院_阴道炎会影响生育吗

南京皮肤病医院:白癜风早期治疗有什么好处?

上海妇科医院_女性宫颈性不孕原因

重庆九龙坡专业治牛皮癣医院

上海治疗肾病那家好